重要政策
投融资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升级的惠州“路线图”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升级,成为当下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维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一环。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

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落实加速

折旧政策,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传统制造业强市惠州画出了自己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焦点就在于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实现制造业升级。

1.扎根“工业立市”技术改造推制造业升级

对于惠州来说,“工业立市”是一个从没改变过的核心理念。把“根”扎在工业,首先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惠州围绕石化、电子等制造业项目的龙头,持续注重选好项目“种子”,实现了一个个大项目串起一条条产业链、培育出一个个新增长极的发展模式。

大亚湾畔,中海壳牌100万吨乙烯和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两大龙头项目,吸引70多个石化中下游配套项目集聚大亚湾石化区,产业规模高达1300多亿元;仲恺高新区内,韩国三星电子直接带动5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惠州,仅2014年的全市手机产量就高达2.63亿部,约占全国产量的1/6,成为全国最大的移动通信终端制造基地,如今的目标更是剑指“世界手机之都”……多年来,制造业的引领,成为支撑惠州应对经济下行挑战和复杂局面的坚实根基。可作为先进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两条腿”同时“走路”的惠州,在面对新常态下的区域竞争,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实现制造业的再升级、再发展,是惠州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那么,制造业升级,惠州该如何弯道超车?工业技改、“机器换人”,这是惠州为工业转型升级给出的一个重要方向。偌大的车间仅有寥寥几名工人,一台台智能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操作者生产流水线……走进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你会发现,这里与传统车间相比已是截然不同的另一景象。亿纬锂能也只是惠州工业技改的一个缩影。统计显示,2012年至2014年,惠州分别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6.8亿元、110.9亿元、160.8亿元,3年翻了一番;2015年又在2014年基础上增长了106.6%,总量高居全省第二位。在2015GDP实现增长9%的稳健数字背后,是惠州在用一连串技术改造的“潜力指数”支撑着区域经济增长的上升空间。

2.“真金白银”帮企业,3800亿力促工业技改

技术改造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惠州更是从中探到制造业升级的新路子。这样的“新路子”走到企业中,引领了一股以技术换效益、用效益奖人才,释放企业发展新红利的潮流。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惠州籍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分享了自己的“技改红利”。“我们投资的华星光电已经大量使用智能化和自动化设备,华星第一工厂就大概有400台机器人。”李东生说,TCL把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一步,目前正在筹建专项投资基金投资相关智能制造技术,从而服务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提升。类似例子还有胜宏科技公司,投资建设智能车间,其生产过程从进料到加工几乎都是自动化;伯恩光学(惠州)公司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改造60多条,投入技改资金6亿多元,减少用工5000多人……根据市经信部门统计的部分技改企业数据,通过技术改造,平均可为企业降低20%30%的生产成本。推动制造业升级,光有企业的“一腔热情”是不够的,企业自身投入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为此,惠州先后出台《关于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惠州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政策文件,从资金扶持、用地指标、规划报建、项目环评等方面,支持和鼓励企业推动技术改造。前述《计划》明确,至2017年末,3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235亿元,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00亿元以上,年均增幅20%左右,并引导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600家)。在利好政策带动下,仅2015年,惠州就有325家企业开展技改,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32.2亿元。落后产能的淘汰,离不开环保、能耗等“硬技术”;企业的转型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没有“刚”的约束,动力之变缺少压力。但动力之变也有“柔”的一面。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在两会上表示,哪些产业产能过剩、哪些产业前景广阔,是由市场决定的,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政府主要是做好引导和服务。

3.中小企业“不掉队”,瞄准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技改提升企业效益,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壮大,已成为惠州制造业转型的主旋律。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想要拿到政策支持,需要迈过的一些门槛(如主营业务收入要求等),若是仅靠自身的积累去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又难以承受,可不进行技术改造又很难转型升级。这也成为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道难题:改,没钱;不改,难以生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让中小企业‘不掉队’,惠州市委、市政府从多方入手,想办法推动中小企业尽快参与技改。”市经信局局长刘光滨透露,从2015年起,惠州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开展技改。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从技术改造完工的下一年起,连续三年按其财政贡献增量额度地方留成部分省、市、县区各按60%的比例实行事后奖补政策。除了财政支持,2015年的“企业服务月”活动期间,惠州成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首期启动资金2000万元,仅半年时间,基金合作的5家合作银行就发放了3.12亿元贷款给66家小微企业,而这些资金中,就有部分用于技术改造。全方位的政策扶持,与此次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针对工业增速下降、企业效益下滑,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举措相呼应。市经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近3年,惠州扶持企业技改项目465个,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41.2亿元,带动企业投入76亿元,实现新增销售收入约489亿元、利润约40亿元、创税约16亿元。资金的问题可解,但惠州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技改需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较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机器换人”还缺少经济适用型先进装备的支撑。针对这一问题,在前述《计划》行动中,提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在重点行业推进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并适时编制《惠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到2017年末,要推动惠州6家企业纳入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示范,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要达到180家以上,培育建设1个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年产值超亿元智能制造骨干企业3家,3年要累计推动5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改造。惠州的这一规划与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及,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的方向保持一致。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