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政策
重要政策
您当前位置:首页  重要政策

关于印发市农技推广中心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2018-2022年)的通知


各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亚湾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仲恺高新区农村工作局,惠州现代农业促进中心,本中心各科室:

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市农技推广中心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2018-2022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8814


  

市农技推广中心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2018-2022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惠市委发〔20186号)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中心职能和工作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关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农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脱贫攻坚、农业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强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和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的研发、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智增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出应有贡献,为我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按照“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要求,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技帮扶脱贫攻坚、农业科技创新等“五大”行动,每年引进推广粮油作物优新品种120个以上、特色作物优新品种330个以上、农业新技术20项以上。到2022年,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农作物优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应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环境明显改观,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均显著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行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格局。

1.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战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加快水稻、甜玉米、马铃薯等本地粮食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以2018年省级乡村振兴战略专项——现代种业创新提升项目为抓手,引进推广Y两优305、广82168、粤美占等水稻优新品种,以及粤甜28号、粤紫糯米等果蔬型、加工型、保健型玉米优新品种,粤引85-38等马铃薯优新品种和商品性好的保健型彩色薯类品种,配套推广双季超级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华南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鲜食甜糯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富硒米、富硒玉米等高品质富营养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扩大黑豆、黄豆、黑芝麻等五谷杂粮的种植。大力发展水稻、马铃薯等加工产业,探索发展以稻田文化为主题的创意农业,依托龙门县丝苗米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惠城区优质粮食产业园、惠东县马铃薯产业园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引进和推广鄂莲9号莲藕、翡翠板栗南瓜等一批品质优、抗性好、经济效益佳的优质品种,开展东北旱黄瓜、樱桃小萝卜、油豆角等北菜南种试验推广,配套推广蔬菜安全生产技术和远程监控、自动化智能灌溉等智慧农业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依托惠阳区蔬菜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四季绿等龙头企业、“福田菜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和打造知名品牌,推动蔬菜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3.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加大具有惠州特色的荔枝、龙眼和龙门年桔等地方优势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扩大推广百香果、蓝莓、无花果、牛油果、桑葚、红心蜜柚、台湾青枣、葡萄、香粉蕉、马古栗等特色水果,引进推广井冈红糯、仙进奉、琼荔1号荔枝以及金鸡心黄皮、翡翠番石榴、桂研10号油梨、香水柠檬等优新品种,配套推广相关标准化栽培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积极培育“三品一标”产品,进一步打造我市名优水果品牌。

4.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充分利用博罗、惠东、惠阳等县(区)的山地资源优势发展仙人茶、紫芽茶、罗浮山茶、桔塱茶、火烧窑茶、岩茶、南昆山毛茶等地方特色品种。依托博罗县罗浮山茶叶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茶叶绿色有机发展,提高茶叶品质。探索建立全市茶叶产业联盟,推进品牌整合、联盟建设,塑造特色品牌。

5.大力发展岭南中草药产业。在博罗、龙门和惠东等山区和丘陵地区发展有地域特色和高价值的南药种植,挖掘、保护和利用我市名贵中草药资源,建立特色南药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加大铁皮石斛、金线莲、牛大力、南芪、巴戟、黄精、鸡骨草等珍稀中草药等示范推广力度,示范开展野生中草药资源的人工驯化栽培,打造我市特色药用产业,助推我市孕育发展健康产业。

6.培育壮大观赏型花卉产业。结合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和农业公园建设,引进推广适应性强,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观赏性花卉品种,充分利用冬闲农田推广种植格桑花、狮山菜薹食用型油菜、波斯菊、百日草等观赏性花卉,促进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实施绿色农业技术推广行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治理,努力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1.扎实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推动病虫物联网监测系统、太阳能自动虫情测报灯、昆虫性诱电子测报系统等先进监测设备应用,及时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指导农民科学用药。建立水稻、水果、蔬菜、甜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集成推广“四诱”(灯诱、色诱、性诱和饵诱)技术、生物天敌、生态调控、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高效低风险环保新型农药和高效植保器械,探索形成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病虫防控新模式。建设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企业等组建的专业化防治组织,着力推广植保无人机应用,探索托管式、菜单式防治服务,制定出台专业化统防统治管理办法,指导防治组织制定技术方案和服务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2.扎实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和缓控释肥、液体肥、水溶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施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和普及推广,减少化肥使用和农膜残留污染。

3.扎实推进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水肥一体化、微灌喷灌滴灌等设施节水节肥技术推广力度,加强稻草地膜覆盖保墒、深沟灌溉等农田节水措施推广,推进蔬菜、水果主产区和沿江山地缺水区、生态脆弱区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措施的推广,推动农业灌溉方式由传统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4.扎实推进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加快推广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光伏农业等新模式,集成推广“3+1”绿色生态技术模式(即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引进推广稻鸭、稻鱼共作生产绿色安全稻米关键技术和稻草植菇回田培肥循环生态利用技术、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及全生物降解膜覆盖栽培技术、光伏大棚种植特色果蔬和名贵中草药栽培技术,通过低耗肥、低耗药、低排放、高效益,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5.扎实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完成我市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表层土样品采集和送样工作,做好详查资料审核和现场土壤质控检查。推进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认真完成惠州、深圳、梅州、河源、韶关、清远等6市共122个监测点的土壤样品检测任务。建立健全耕地地力、土壤墒情监测和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机制,完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预警监测网络。推进农用地重金属污染防控和修复,实施市级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验示范项目,加强防控治理队伍建设,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知识的宣传。示范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轮作深耕、种植绿肥、施用土壤调理剂等“改、培、保、控”技术,从源头上防控土壤污染。

(三)实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行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创新农业科技下乡服务和教育培训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农技人员将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努力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着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1.推进农技人员下乡服务。建立健全市、县(区)、镇农技人员联动,省农科院专家参与的农业科技下乡服务机制,充实、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专家组力量,推进全市农技、植保、土肥、种子、农机等农业科技团队覆盖服务,开展“春播冬种”“精准扶贫”“特色产业”“科技示范”等主题的下乡服务活动600场次以上,促进农业科技示范进村、推广入户、应用到田,推动农技人员往基层走、农技项目向基层倾斜、农业科技在基层转化应用。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广东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孵化器)等平台,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以农业创业青年、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返乡创业人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以及相对贫困村负责人为主要对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完善跟踪回访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档案,探索建立“1+1+N”模式,即1个农业科技服务专家组对接服务1个县(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定期走访、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项目扶持、微信群在线指导等服务措施。至2018年底,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1040人,至2020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1500人。

3.加强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强化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和素质提升,分批次对县(区)、乡镇的农技人员进行轮训,组织优秀基层农技骨干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学习交流,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4.优化农技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网”、“惠州农技信息”期刊、“惠州农技气象短信发布平台”、“惠州农技快讯”、“惠州微农技”等“五大”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集农业科普、咨询指导、信息发布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深化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开展农产品国家气候标志认证工作,创新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信息服务平台和模式。加强农情调查和农业防御气象灾害技术研究,及时、准确发布农技信息快讯、病虫情报、土壤墒情等农技信息和农作物防灾减灾措施,指导农民群众依农时、用农技、办农事。

(四)实施农技帮扶脱贫攻坚行动,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积极组织省产业专家服务团队、市农技产业帮扶工作组,深入相对贫困村进行产业和技术指导服务,推动《新时期精准扶贫农技产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1.普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围绕贫困村生产和生态发展中亟需的科技需求,开展“人手5本书”计划,向贫困户赠送关于水稻、花生、甜玉米、水果、蔬菜及特色农作物的相关农村实用技术手册。开展“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计划,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增产增效、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绿色防控、科学施肥、生产生态等农业实用技术,引导贫困农民发展以名、特、优、稀品种为主的特色产业。

2.培育农村农业技术人才。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对贫困地区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育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工程,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培养成为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实施扶贫村干部负责人培训工程,开展扶贫村“两委”负责人培训,增强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推动形成“头雁效应”。

3.建立良种良法示范基地。在项目和资金上向贫困村倾斜,在贫困村建立良种良法示范基地,抓好龙门上东村、惠东横江村和白马村等省定贫困村的茶园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水稻控释肥的试验示范,将科技专家和科技成果引进到相对贫困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此外,充分发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技术帮扶模式,辐射带动贫困农民发展地方特色农作物种植项目,使农户与市场无缝对接,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五)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项目带动战略,以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攻关、引进推广和转化应用,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1.加强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围绕我市农业技术难题,重点攻关和示范推广蔬菜播种机械化技术、机械化精准施肥减量技术、荔枝标准化栽培技术、年桔留树保鲜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等,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增强产业效益。注重研发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制定技术规程,加强宣传培训,促进成果的转化应用。

2.加强先进实用技术引进推广。加快生物技术、智慧农业技术、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等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加大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扩大推广蔬菜远程监控及物联网关键技术、蔬菜自动化智能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监控诊断技术、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管理物联网技术。扶持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的示范、应用与推广,重点推进在广东六谷裕兴蔬菜示范基地(惠阳)、荔枝龙眼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和综合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博罗)、绿韵农产品合作社特色蔬果示范基地(仲恺)、荔枝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惠东)、茶园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种植基地(龙门)的优新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等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3.打造农业科技转化平台。深化省农科院惠州现代农业促进中心共建,加强基层工作站建设,组建惠州市省级农业专家库,实施中蕉9号在惠州市示范和推广应用、动物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生产线技改、镇隆“荔枝小镇”建设等项目,推动省农科院先进科研成果在我市转化应用;充分借助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等资源优势,重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指导服务,加强马铃薯、荔枝、柠檬等加工产业的指导扶持。

4.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完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植物疫情监测防控、病虫害监测防控、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等“五大体系”,打造农业技术引进示范、农技咨询服务、农技信息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名特优农产品展示等“五大平台”,加强良种示范区、节水节肥示范区、绿色防控示范区等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农技推广装备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助推农技信息服务平台升级优化,提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返回原图
/